Description
Metadata
Settings
owl:sameAs
Inference Rule:
b3s
b3sifp
facets
http://www.w3.org/2002/07/owl#
ldp
oplweb
skos-trans
virtrdf-label
None
About:
dbkwik:resource/jIYvfBJ4VaZFqyZQf87gXA==
Sponge
Permalink
An Entity of Type :
owl:Thing
, within Data Space :
134.155.108.49:8890
associated with source
dataset(s)
Attributes
Values
rdfs:label
卑南文化
rdfs:comment
File:圖片1.jpg]] 其實卑南文化的建構,最主要來自於卑南遺址的發掘內容。卑南遺址重要部分大約有二十至三十萬平方公尺,是台灣地區目前所之規模最大的史前遺址;從1980年到1988年之間所進行的搶救發掘工作,是台灣考古史上發掘最大的一個遺址。 這一大規模的發掘工作,發掘出最厚達三公尺以上的古文化遺留堆積,除了出土豐富而多樣的代表日常生活的陶、石質用品與工具遺留外,還有一般台灣考古遺址很少保存的住屋與儲藏等結構遺存和石板棺墓葬,各項遺存都很完整,而且數量龐大,因而得以瞭解卑南文化聚落內的建築佈局,包括建築類型及建築與墓葬之間的關係,證明這是一個新石器時代的定居村落,卑南遺址因此成為台灣考古史上具有最完整聚落模式資料的考古遺址,也是最足以代表卑南文化的一個聚落。(連照美,1989:100-101) 卑南遺址位於北緯22°47’40”,東經121°06’48”左近,而行政單位隸屬於台東縣台東市南王里,東南距台東市中心大約五、六公里。遺址之西北緊鄰卑南山丘陵,地勢為自西北向東南傾斜之緩坡,東側與北側有向南流入太平洋的卑南大溪。遺址的基礎為卑南大溪的河階地,向南則連接寬廣的台東平原。 日本學者鳥居龍藏在1896年到1900年之間,到台灣從事人類學調查工作時,為卑南遺址留下最早的照片記錄。其後以幾位日本學者也注意到卑南遺址上豎立的板岩時石柱,但第一個把卑南遺址當作一個考古遺址加以研究的是鹿野忠雄,他對卑南遺址有詳盡的報導,認為當時有屬不清的板岩「石柱」豎立於地表上。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石柱的寬面有一定的方向,幾乎排成一直線,其走向為北偏東─南偏西,而在石柱上的上段皆有穿孔,鹿野採用卑南族的傳說,而推測這些立石是古代族群聚落所遺留的居住石柱。(呂理政,1993:89) 台灣光復之後,在卑南遺址做過調查的學者相當多,像是劉茂源或台大考古人類學系的師生,亦多次走訪調查,
dcterms:subject
dbkwik:resource/bjJh_aLNNF_hyCx2xOhieA==
dbkwik:zh.scratchp...iPageUsesTemplate
dbkwik:resource/EPwJYQbtfkTImHXaKwtCoA==
abstract
File:圖片1.jpg]] 其實卑南文化的建構,最主要來自於卑南遺址的發掘內容。卑南遺址重要部分大約有二十至三十萬平方公尺,是台灣地區目前所之規模最大的史前遺址;從1980年到1988年之間所進行的搶救發掘工作,是台灣考古史上發掘最大的一個遺址。 這一大規模的發掘工作,發掘出最厚達三公尺以上的古文化遺留堆積,除了出土豐富而多樣的代表日常生活的陶、石質用品與工具遺留外,還有一般台灣考古遺址很少保存的住屋與儲藏等結構遺存和石板棺墓葬,各項遺存都很完整,而且數量龐大,因而得以瞭解卑南文化聚落內的建築佈局,包括建築類型及建築與墓葬之間的關係,證明這是一個新石器時代的定居村落,卑南遺址因此成為台灣考古史上具有最完整聚落模式資料的考古遺址,也是最足以代表卑南文化的一個聚落。(連照美,1989:100-101) 卑南遺址位於北緯22°47’40”,東經121°06’48”左近,而行政單位隸屬於台東縣台東市南王里,東南距台東市中心大約五、六公里。遺址之西北緊鄰卑南山丘陵,地勢為自西北向東南傾斜之緩坡,東側與北側有向南流入太平洋的卑南大溪。遺址的基礎為卑南大溪的河階地,向南則連接寬廣的台東平原。 日本學者鳥居龍藏在1896年到1900年之間,到台灣從事人類學調查工作時,為卑南遺址留下最早的照片記錄。其後以幾位日本學者也注意到卑南遺址上豎立的板岩時石柱,但第一個把卑南遺址當作一個考古遺址加以研究的是鹿野忠雄,他對卑南遺址有詳盡的報導,認為當時有屬不清的板岩「石柱」豎立於地表上。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石柱的寬面有一定的方向,幾乎排成一直線,其走向為北偏東─南偏西,而在石柱上的上段皆有穿孔,鹿野採用卑南族的傳說,而推測這些立石是古代族群聚落所遺留的居住石柱。(呂理政,1993:89) 台灣光復之後,在卑南遺址做過調查的學者相當多,像是劉茂源或台大考古人類學系的師生,亦多次走訪調查,但一直都沒有進行發掘。直到民國六十九年七月,南迴鐵路與拓寬後的東線鐵路在卑南銜接,新設的卑南車站(台東新站)及調車場面積廣大,在工程建設中,揭開史前文物蘊藏豐富的卑南遺址之面紗。 卑南文化的聚落是長期定居的。人民在此地生活、製造陶器、製作石器、紡織。同時也舉行各種儀式。主要生業以農業(穀類種植)和狩獵為主,遺址中有關漁業的相關工具不多,或許是卑南文化的人對漁業不專精。但文化層之中卻出現大型魚類的脊椎骨,少數墓葬中有魚類的牙齒做為陪葬品,可能是當時在不同族群之中有貿易行為。(呂理政,1993:91) 簡而言之,卑南文化當時的社會經營是農、獵並重、自給自足的原始農村聚落生活。事實上這屬於台灣大坌坑文化以後的新石器時代的生業型態。除上述村居生活的遺物外,卑南文化聚落至少還發現包括有以石板和礫石為建材的住屋、儲藏結構、墓葬等的主要村落成份,而且個別成排存在,構成其特殊的空間分布關係。卑南遺址聚落的特色約可簡述於下:(連照美,2003:190-192) 1.卑南遺址所見以板岩、礫岩為建材的住屋、儲藏結構、墓葬等各項聚落內建築成份皆成特定的方向的帶狀分布。這些聚落成份及其四周自然環境如卑南山、卑南大溪有一定的空間關係。因此初步的復原其村落布局為背山(卑南山)、傍水(卑南大溪),面向空曠的卑南大溪出口、太平洋及台東平原的聚村型聚落。 2.聚落內地表上是種人經營的生活層面,地面下,特別是住屋帶範圍內築墓埋葬的所在。從各種年齡層(甚至包括胎兒)都有的石板棺墓葬來看,這是相當完整的生死共存一處的聚落。 3.墓葬中有高比例的「打破」與「壓疊」現象,是當時村落遷移後,及其原址重複佔居的證據。這些維持很久傳統的卑南文化特殊聚落型態,顯然與民族誌所載的台灣南島民族的聚落型態有可以相連繫之關係。(連照美,2003:193) 卑南文化出土大量鐮刀、石刀等農具,而且器型也有大型化的趨勢,可見農耕更型發展也更為重要。「由於有著定耕的農業行為,加上遺址中出現的居住建築遺留,豐富的墓葬,可以說明卑南遺址為一定居、永久性的聚落」(宋文薰、連照美,1986:130)也就是說,定居、永久性的聚落可能成為農業行為是卑南文化人最重要的生業活動的證據之一。大量農具的出土也可以顯示卑南文化是有農業行為的,像是石刀、石鐮。石刀、石鐮一向被認定為收穫穀類的工具(葉美珍,1987:75)卑南遺址的石刀可能用途是摘取穀類的穗部,而石鐮可能是用來切割草類植物的莖部,分別針對兩種穀物使用。推測可能在卑南文化時代,社會上已經有小米和陸稻。(宋文薰、連照美,2004:125)文化層還發現了陶紡輪,可以推測有纖維植物的運用,是用來製造衣料或其他的織物。如果說陶片上的繩紋可以反映史前文化人對植物纖維的掌握,那麼陶紡輪的出現更能證明他們使用植物纖維的高度技巧。(葉美珍,1987:32) 卑南遺址上方為住居地點,下方則為墓葬的聚落型態。長期累積了許多的陶器、時器、建築遺跡和墓葬。(連照美,2008:204)卑南文化墓葬從傳統上的單體葬,轉變到同一棺木再度使用,住進不同的新死者。這樣的習俗得以確定死者埋葬的確切地點,也可以節省空間。這個現象反映了卑南文化社會上關於生死觀念的轉變,也反映了當時的人口組成及變化。最後更發展出建屋的同時,在房子底下建立更具規模的石板棺結構。甚至在外圍加上礫石層,供同一個家屋的世世代代死者埋葬。(連照美,2008:204) 從墓葬現象和墓葬行為來看,卑南文化社會的成員不論大小、性別,都以差不多的材料和一定的結構進行埋葬。埋葬時,死者以仰身直軀、下肢伸直最為常見。一個石板棺中大多有一個個體,也有將使用過的石板棺再度使用的行為,即複體葬。複體墓葬是卑南文化社會中最顯著的變化,除了在個別墓葬中內容變化性大之外,聚落內的區域性變化也頗為明顯。幾乎每一個墓葬帶上層都出現了複體墓葬的現象,彼此之間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有數以千計的石板棺埋在建築物底部,且呈帶狀分布,而且與地上建築物的作像相同,顯然有其特殊意義。關內更有豐富精美的陪葬玉器、陶器,可見當時人已有靈魂的觀念,相信死後另有世界,並且有相沿成俗的喪葬儀禮。 參考資料 呂理政 1993 《考古遺址現地保存與展示的研究》,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宋文薰、連照美 1987 《卑南考古:1986-1987》,台北市:南天書局。 連照美 2008 《台灣新石器時代卑南墓葬層位之分析研究》,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 葉美珍 1987 《卑南文化農業型態之探討》,台北市:台灣大學。 宋文薰、連照美 2004 《卑南考古發掘1980~1982》,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連照美 2003 《台灣新石器時代卑南研究論文集》,台北市:史博館。 劉益昌 1993 《史前文化》,台東市:觀光局東海岸。
Alternative Linked Data Views:
ODE
Raw Data in:
CXML
|
CSV
| RDF (
N-Triples
N3/Turtle
JSON
XML
) | OData (
Atom
JSON
) | Microdata (
JSON
HTML
) |
JSON-LD
About
OpenLink Virtuoso
version 07.20.3217, on Linux (x86_64-pc-linux-gnu), Standard Edition
Data on this page belongs to its respective rights holders.
Virtuoso Faceted Browser Copyright © 2009-2012 OpenLink Software